时代前进,历史不断封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制造”的各种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时,这些“中国制造”的工匠们,在这个喧闹浮躁的社会下,依然坚守在自身的领域,不忘初心,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竭尽全力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他们一方面追求把技艺做到极致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为传承传播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着……
为了致敬每一个守艺人,金泰恒业联合华商报发起的致敬守艺人——2021陕西全省寻找守艺人活动已经开启。让我们一起寻找身边寂寂无名却心怀匠心的手艺人;从他们的手艺中,穿越岁月的丰裕,一同传承文明印记。
情怀是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漪湲
秦绣是一种继承并发展了陕西民间古老绣种纳纱绣的当代刺绣。
上世纪70年代,以张漪湲为代表的西安市工艺美术工作者,对流传民间的陕西省古老绣种纳纱绣进行挖掘、整理并创作出《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一系列精美的秦绣作品,让秦绣一跃成为具有陕西特色的新绣种。
秦绣的由来其实缘于一个偶然。1977年,张漪湲在西安工艺美术公司下属单位“西安锦江刺绣厂”工作图案设计室工作。当年为了筹备参加1978年的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西安工艺美术公司将所属的所有厂子的设计人员都召集起来,要求拿出最好的、最精的作品,同时还要具有陕西的特点。随后,张漪湲在考虑表现形式时最终决定选择手工刺绣,在参考纳纱绣残片的基础上,与工人们共同研制出了《夫妻识字》这一秦绣的代表作。
在创作期间,其实也有很多困难不断涌现。回想起最初的经历,张漪湲笑言,“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线,无法满足刺绣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没有合适的丝线颜色来填充人物面部色彩,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他们只能将红色丝线和白色丝线混合放到锅里去煮,高温的作用使得这两种丝线的颜色发生融合,于是白色的丝线就变成了淡粉色,成功解决了丝线紧缺的问题。
除了线的问题,在绣制的过程中,针法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有的地方绣出来不好看的话,就需要反复地拆、绣,以确保最后的作品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的成品《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在参与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时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让评委们刷新了对陕西民间刺绣粗糙的刻板印象。作为优秀作品的《夫妻识字》,也被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让陕西刺绣在全国崭露头角。
作为一个新绣种,秦绣在近些年的发展其实也面临着很多困难。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工作量巨大、造价高等缘故,秦绣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张漪湲说:“招来的学徒学完就干别的了,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做起来太慢,做完收入也不多。”
能看得出,张漪湲为刺绣倾注了太多心血。如今已经70多岁的老人,仍坚持亲自设计并制作秦绣,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丢掉了”。
文化遗产是记录历史变迁
和岁月更替的刻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刘克成
1980年,刘克成来到西安,开始学习、工作和生活,至今已经超过40年。因为这座城市,他渐渐爱上了历史,并逐步成为一个善于与文化遗产打交道的人。
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生活在西安的人,对于自己的历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作为一名建筑师,刘克成从年轻时就每每被这个城市的人“拷问”:你知道西安的历史吗?你的建筑与这个城市的历史有什么关系?长此以往,在不断锤炼中,刘克成被训练成为一个善于与历史相处的建筑师。
历史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遗产则是记录历史变迁和岁月更替的刻度。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和建筑实践中,刘克成将大部分精力都贡献给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先后主持完成了西安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秦始皇陵保护规划、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隋唐长安城保护规划、汉阳陵遗址博物馆设计、大唐西市博物馆设计、秦始皇陵百戏俑和文吏俑博物馆设计、碑林石刻艺术馆设计以及最近即将完工的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等重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曾获得过多项国内外优秀设计大奖,设计作品也在国内外展览。
2006年,刘克成出任国际建筑师协会亚澳区建筑遗产工作组主任;2012年,出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建筑遗产与文化特征委员会共同主席,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带到了国际社会,为推进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克成说:“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觉得,面对文化遗产,就像面对家里的一个老人,尊重是一个基本的态度,保护是一项基本原则,而对话则是一种方式。
“对话需要彰显智慧,一种体现自信、包容、创新的智慧。对话是历史城市建筑师的一种设计姿态。”刘克成如是说。
手艺,是一门艺术,
而艺术,是一件有温度的事情;
守艺,是一种习惯,
而习惯,可以让历史变得更加明亮。
他们是潜心修行的大国工匠,他们是传承文明、身怀绝技的“守艺人”。他们坚守初心,传承国粹文化;他们不仅仅是传统手工艺的记录者,更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守护者;他们清心坚守,在时光中打磨作品,以生命书写匠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
致敬守艺人,匠心筑梦。
作为发轫于西安,深耕这片沃土的金泰恒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工匠质造,紧跟行业与社会发展趋势,为社会打造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建筑,致力于打造“百年住宅”。
2018年,金泰恒业一举拿下东二环边上稀缺优质地块青龙寺项目,也成了业内外关注的焦点,经过三年的精心打磨,金泰·唐618项目将于2021年面世,其吸纳汲取了全球优质住宅的特点,贯穿百年住宅的理念,为受众打造终极住居。
2021年4月,金泰·唐618项目通过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家组“住宅性能3A级”认定、“绿色住区”和“中国百年住宅”评审,成为西北首个中国百年住宅建设试点项目。作为西北地区首个“中国百年住宅”和“中国人居环境绿色住区”共建试点项目。金泰·唐618从项目设计阶段就引入了百年住宅和绿色住区的先进理念。
从项目设计阶段就引入了百年住宅和绿色住区的先进理念,并将项目打造成“终极改善、传承品质”的高端住区为己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金泰·618项目邀请国际大师团队WATG、CCD、JBI等知名企业,融入城市文脉及国际理念的项目设计加盟设计,致力于打造世界人居著品。
同时,为了确保项目设计的高质量落地,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百年住宅建设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引入“百年住宅建造体系”,按照“新理念、新价值、新生活、新技术”的标准进行产品创新,打造百年品质、智慧健康、精工制造的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恒智的全生命周期的“六恒科技人居住宅”。
这种打造“更舒适、更节能、更健康”的绿色住区和百年住宅,与传承历史文明的守艺人打造精品、独具匠心的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一脉相承、不谋而合。于是便有了共同坚守的方向和一起前行的目标。在传承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金泰恒业愿与每一位守艺人砥砺前行。以不变的匠心,让城市文化与文明,始终栩栩如新、璀璨夺目。
相关媒体报道:
金泰恒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JTHY All Rights Reserved.